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印發《關于表彰2018-2019年度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的決定》,對促進漁業科技進步、支撐現代漁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12名中青年拔尖人才予以表彰獎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徐后國、王娜榜上有名,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并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天邦人才和諧成長獎勵基金獎金。
徐后國,特聘研究員,2013年博士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獲評“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別赴美國密蘇里大學及美國大氣與海洋管理局西北漁業科學中心作短期訪問學者。現任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院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具體方向為魚類脂肪酸營養生理及脂質代謝調控。先后主持國家博后基金面上項目和特別資助、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等國家級課題5項。以具有不同脂肪存儲類型的海水養殖魚類如紅鰭東方鲀、鲆鰈魚類和花鱸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其脂肪酸營養需求和代謝調控,在揭示紅鰭東方鲀獨特的脂肪代謝特點和闡明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調控鲆鰈魚類性類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建立了鮮明的研究特色。迄今為止,在該領域共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30余篇(其中1篇ESI熱點論文,1篇SCI雜志封面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現為《Reviews in Aquaculture》《Aquaculture》《Food Chemistry》《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等20多個國際期刊審稿專家。
王娜,研究員,2007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現任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和青島科技大學等院校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山東省“水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崗位泰山學者團隊核心成員。研究方向為魚類細胞培養應用及性別、生長等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面上基金項目,國家863子課題、十三五藍色糧倉項目子課題等國家級課題5項。已建立多個海水魚類細胞系并共享應用,保持魚類細胞培養領先地位;發現牙鲆白化與黑色素代謝、甲狀腺激素等相關,為防治白化提供重要依據;揭示半滑舌鰨性別大小異形與類固醇合成等相關,形成性別與生長關聯機制研究特色。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獲得省部級獎勵10項。已在《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Functional and Integrative Genomic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SCI文章13篇,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參編專著2部。
希望全所廣大科技工作者向獲得表彰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學習,進一步弘揚學風正派、勇于創新、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堅持產業導向,大力開展漁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為加快推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