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臺灣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黃海水產研究所承辦的“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成果研討會”在青島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科研院所、高校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學部常務副主任杜生明研究員,臺灣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代表、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教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晴研究員,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研究員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2010 年4 月22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局發布“2010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資助兩岸合作研究項目獲批準名單”,有7個涉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項目由兩岸科學家進行為期三年的合作研究,包括:(1)西太平洋(黃海、東中國海)生物多樣性之格局與變化;(2)基于網絡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緯向梯度研究;(3)東喜馬拉雅與臺灣生物區系隔離分化的式樣與形成機制;(4)海峽兩岸淡水魚類隔離分化的樣式與形成機制之研究;(5)臺灣與東喜馬拉雅-橫斷山間斷分布之維管束植物系統分類與親緣關系研究;(6)非模式動植物的進化基因組學研究;(7)臺風災害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和漁業資源的影響。圍繞上述項目,與會專家學者總結與分享了他們的合作研究成果,研討了下一期合作的方向與任務,梳理了海峽兩岸科技管理機構及其科學家合作的必要性和社會經濟效益,拓寬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以及共同感興趣的產業與技術研究的合作空間,發展了兩岸學術交流平臺,形成了華人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研究的常態交流機制。
閉幕式上,杜生明常務副主任與張清風教授分別就下一期海峽兩岸生命科學與技術合作方向與任務做了詳細的說明,并高度贊賞了黃海所為本次會議提供的優質的服務。
在圓滿結束學術研討會各項議程后,與會代表參觀了煙臺市黃海水產有限公司工廠化海水魚類養殖場和黃海所即墨鰲山水產遺傳育種中心,現場的海水工廠化養殖設施和海水種業科技成果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