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在納米材料環境毒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上。
納米材料(如納米銀,Ag NPs)對環境中微生物群落構成的潛在威脅已成為全球日益關注的科學問題。盡管Ag NPs在環境毒理及其生態安全評價研究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依然有諸多核心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如,這種納米材料在各種河口水中的安全閾值是否相同?是否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得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值?
研究人員在4個河口采集了8份具有不同 pH 值、鹽度、電導率、濁度、化學需氧量和總懸浮顆粒性質的水樣,采用電子微生物生長分析儀測定水樣中V. parahaemolyticus于系列濃度Ag NPs脅迫下的生長動力學曲線,進而確定MICs值。結果表明,不同河口水中Ag NPs對V. parahaemolyticus的MIC值存在顯著差異(12.0 mg/L至 > 48.0 mg/L),且MIC值和pH 值、鹽度、電導率、濁度、化學需氧量、總懸浮顆粒等單個物理化學參數沒有明確的數學關系,而是取決于理化因子的綜合作用。因此,在評估Ag NPs等納米材料在水體中的安全容量時,應該基于來自具體目標水樣的閾值數據而非來自“代表性”環境樣品的閾值數據。

系列濃度Ag NPs脅迫下V. parahaemolyticus的生長動力學曲線表明,Ag NPs在不同河口水中對細菌的抑制效應存在顯著差異
黃海所科研助理楊倩倩和2021級碩士研究生侯向祎為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黃海所張旭志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張大海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
Qianqian Yanga,b?, Xiangyi Houa?, Feng Lua, Dahai Zhangb*, Wentao Linc, Nick Schlenskyc, Zhixiang Chenb, Yan Zhanga, Xuzhi Zhanga*. Evidently diverse effec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cross different estuarine water sampl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25, 12,2657-2666.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en/d5en00018a/una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