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偉繼研究員主編的專著《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效果評估與生態安全》一書由中國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專著是2015年我國啟動的最后一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重點支持項目“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項目首席科學家:金顯仕)”的研究成果之一。

該專著以基于微衛星分子標記的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為主線,系統闡釋了渤海增殖放流中國對蝦在放流后的動態遷徙路線、數量變動規律、洄游習性變遷、漁業生物量貢獻、繁殖群體補充效應以及現有增殖放流模式潛在種群生態安全評估及建議;結合資源評估及生物環境效應,該專著就中國對蝦環境DNA(eDNA)技術建立及渤海中國對蝦資源評估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該專著還就渤海中國對蝦生態容納量評估及渤海典型污染物對中國對蝦生理影響、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概況等展開了詳細介紹。
專著共分為5章,圍繞已經開展30余年的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效果評估關聯的系列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展開描述,包括如何對放流中國對蝦個體進行大范圍、無傷害、全生活史階段的標記、溯源和跟蹤?放流中國對蝦在各階段漁獲物的組成及對繁殖群體的補充效應如何?如何采用非直接(eDNA)技術手段輔助和改進現有以活體監測為主要手段的生物資源評估方式?放流中國對蝦對渤海典型污染物的生理生態響應過程如何?等等,這些科學問題有助于對中國對蝦增殖放流生態效果的進一步認知,為保護中國對蝦種群資源、延續中國對蝦增殖放流社會和生態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王偉繼研究員以中國對蝦微衛星分子標記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為契機,將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傳統生物資源評估領域相結合,發表了系列文章和研究報告,使得對于以渤海中國對蝦為代表的增殖漁業有了新的認識,并拓展了研究領域。人工增殖放流的社會及生態效果評估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的、且存在爭議的行為,是漁業和資源保護領域一直關注的熱點前沿,專著的出版對于科學準確評估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效果及生態安全預期具有重要意義。
該書可以作為相關領域科研人員、漁業主管部門、教師和學生的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