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恰逢“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專項啟動暨實施推進會采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召開。中國水產學會理事長王清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莊志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計劃處處長方輝、副處長劉永新應邀參會并對項目實施方案予以指導。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海洋漁業生物資源研發中心、科研處和項目組成員等共計40余人參會,會議由劉志鴻處長主持。
金顯仕所長作為項目負責人介紹了項目的實施背景,他指出,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召開“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專項啟動工作會,意義重大。國家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從籌劃到建成,歷時近20年,傾注了黃海所幾代水產人的心血,也見證了一大批水產科研工作者的成長。項目組成員要牢牢把握承擔“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項目的契機,合理制定實施方案和績效目標,努力確保項目的高質量實施,助力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保藏體系的建設。
會議上,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課題研究內容,績效考核指標、實施方案、已開展工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計劃等。與會專家進行了質詢研討,對實施方案的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一是,強調保藏對象的覆蓋度、資源信息的完整性、課題之間的協同性;二是,強調績效目標管理機制,注重同其他相關項目上下游之間的有效銜接;三是,強調加強漁業生物資源收集保藏技術標準的制修訂,更好發揮技術和標準對項目的指導作用;四是,強調通過項目實施,帶動黃海所相關學科發展,更好發揮對產業的服務和支撐作用。
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收集與保藏項目依托“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通過收集和保存近海、遠洋和極地漁業生物、珍稀與瀕危水生生物,以及海水養殖優良品種的DNA、細胞、組織、活體、群體,海洋漁業微生物和天然產物等,首期將完成十萬份級別涵蓋個體、組織、細胞、基因和產物等不同層次的海洋漁業生物資源保藏,為建成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共享平臺奠定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