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1日,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度年終總結和考評工作會議在江蘇省海安市召開。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海安市委等相關部門領導,體系顧問專家,地方創新團隊首席以及海水魚體系全體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團隊成員等14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關長濤研究員主持。
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代表海水魚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依托單位向參會領導和專家的長期支持表示感謝,并表示將一如既往地為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與高效運行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海安市委副書記張亞曦、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建軍代表地方政府及地方漁業主管部門分別致辭,介紹了海安市和江蘇省漁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技術需求。作為行業主管司局代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對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引領海水魚養殖產業科技創新、支撐我國海水魚產業高質量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針對我國當前漁業發展新形勢,對下一步體系工作重點提出了建議。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做了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度述職匯報。體系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對過去一年開展的體系工作進行了述職總結,并接受了體系全體人員的評價。顧問專家和體系全體人員還就2020年體系工作的凝練收官、阻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及聯合攻關方案等進行了研討,達成了多項共識。
為加強與地方創新團隊的交流合作,更好地發揮產業技術體系對產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會議邀請了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特色海產品創新團隊代表趙振良研究員、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海水魚產業體系創新團隊代表官曙光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做交流。
2019年是海水魚體系全面實施產業技術研發與示范任務的第三年,也是凝練、集成“十三五”體系研發成果并系統示范、攻關產業重大問題的關鍵一年。圍繞“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富裕漁民”的工作目標,體系各崗位和綜合試驗站扎實推進年度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植根產業一線,積極應對產業突發問題,以科技力量服務產業發展,在推動傳統養殖模式轉型升級、海水魚疫苗創制、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進展。“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19年農業主推技術,“鲆鰈魚類愛德華氏菌活疫苗創制技術”入選2019年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技術,“云龍石斑魚”、暗紋東方鲀“中洋1號”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全年共建立新規程2項,形成新工藝4項,研發新產品1個;發表論文276篇,其中SCI論文151篇;出版專著6部;授權國內外專利48項,其中國外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7項,發布國家、地方、行業、企業標準14項,獲獎成果9項、驗收成果21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人才稱號14人次;召開培訓會、現場會56場,提供技術咨詢20次,培訓技術人員、養殖大戶及漁民共計5293人次,發放培訓資料3574份。完成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基礎數據庫和30個崗位專業數據庫的數據采集和更新工作。
述職考評后,體系全體人員考察并調研了南通綜合試驗站中洋現代漁業科技產業園。通過會議交流研討,全體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深刻認識到體系工作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均表示將進一步密切與產業的聯系,提升產業服務意識,抓緊時間集成凝練工作成果,共同完成好體系“十三五”任務,為我國海水魚類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開幕式現場

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致辭

參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