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威海裕隆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驗收會由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組織,驗收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和威海市環翠區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驗收專家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匯報,查看了生產現場和相關資料記錄,并進行了苗種取樣測量和計數,確認課題組共培育幼蛸苗種56.8萬只,其中,浮游幼蛸19.6萬只,底棲幼蛸37.2萬只,幼蛸體色正常,游動活潑,健康有力,突破了短蛸苗種培育餌料轉換關鍵技術,有效提高了伏底變態率,現場驗收時伏底變態率達65.5%,實現了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的成功。
“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貝類體系頭足類種質資源與繁育崗位項目資助完成。短蛸是一種小型章魚,廣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肉質鮮美,營養價值豐富,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深受東北亞市場歡迎。短蛸一般一年生,生命周期短,生長十分迅速,是開展灘涂養殖、池塘養殖和增殖放流的優良品種。近年來,已有多家單位開展了短蛸人工繁育技術研究,但苗種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難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課題組通過多年生產研究確立了親體馴化培育、產卵孵化及苗種培育方法,篩選了短蛸苗種培育餌料,解決了餌料轉換的關鍵技術,實現了短蛸苗種的規模化生產,對今后短蛸增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