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中國土著魚種生物多樣性評價” 2018年工作研討會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會議由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承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方輝研究員,黃海水產研究所莊志猛研究員,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珠江水產研究所胡隱昌研究員,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研究員等項目咨詢專家、項目的29個監測站任務負責人和骨干成員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劉永新和項目負責人、黃海水產研究所柳淑芳研究員共同主持。
會上,方輝處長代表項目主管單位對各參加單位前期所作的工作表示感謝,著重強調了農業農村部對項目的定位目標是長期觀測,要求各單位保持工作的持續性和長期性。他指出,今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聯合印發了《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表明了國家對相關項目的關注和支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正在努力整合項目,開拓渠道爭取財政部支持,希望各參加單位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全力以赴做好相關工作。項目首席柳淑芳研究員向參會人員介紹了項目總體目標、2017年工作進展、2018年工作計劃及項目組織機制等。子任務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工作進展和下一年工作計劃,柳淑芳研究員總結分析了各子任務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并對近期擬開展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
項目咨詢專家對項目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隊伍組織、工作開展和工作成效總體上比較滿意,肯定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對項目的推動作用和各單位付出的努力;同時指出行業基礎性工作專項是為國家宏觀規劃和決策提供基礎性材料,本項目屬于基礎性長期性科研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對此都比較重視,項目應為國家提供第一手的基礎調查資料,且應為其他科研項目提供基礎信息;建議項目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指標體系,分清本底指標(靜態)和監測指標(動態),補充本底指標;建議項目應以調查為主(過程)、評價為輔(結果),從方法和工作組織上加強定性和定量、靜態和動態、短期和長期的結合,關注應急突發事件對基礎性和長期性工作的影響,關注熱點問題;建議項目布局上應加強和完善寧夏、西藏、新疆等西部流域和浙閩臺小溪流的土著種多樣性調查工作,指出臺灣地區在生物保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應加強與臺灣地區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合作;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新的監測手段,如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環境DNA條形碼技術等;建議加強監測數據的利用和管理,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統籌下,制定數據的共享原則和管理辦法,提高數據的利用率,為水產養殖立項、漁業管理部門決策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
方輝處長作總結講話,強調專項體系確立后,應加強任務負責人之間的合作,注重布局的協同;應加強各任務監測對象和調查方法的結合,注重任務的協同;應加強不同任務之間經費的統籌安排,注重經費的協同。會議期間,項目組還邀請相關專家對參會人員進行了“漁業生物標本拍攝技巧”和“珍稀瀕危魚類原生態標本制作及保護”兩場技術培訓。
項目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明確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實施方案,有助于各子任務統一監測標準和規范數據錄入,為推動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